作为上海博物馆东馆开馆的首个特展,“星耀我国:三星堆·金沙古蜀文明展”正在上博东馆展出。展览汇聚了来自全国28家文博考古单位的363件/套重要古蜀文物,经过“天行乾道”“地形坤物”“人和明德”三大主题向大众提醒古蜀文明的相貌、内在、特色以及来龙去脉。其间约三分之一的展品为最新考古发现,如金面具笄发青铜人头像、青铜猪鼻龙、竖披发青铜人像、青铜大面具、青铜长发跪坐人像、青铜神兽等。
金面具笄发青铜人头像商代晚期(公元前13世纪—前1046年)2021年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八号祭祀坑出土四川省文物考古研讨院藏
面部粘贴金面罩,显露眉毛、眼睛。圆顶,头发似从后向前梳,发梢敛于面罩内,脑后留有一方孔,似接发簪,发际线清晰可见。脑门两边耳上方各有三角形装修,顶部周围有两圈未闭合的凸棱,与耳部上方三角形装修相接。眉头较尖,眉尾斜直,眉头低于眉尾。立眼,上眼睑微上弧,下眼睑下凸显着,外眼角高于内眼角。鼻梁高挺,蒜头鼻,两鼻孔成“M”形。阔口微张,嘴角下勾,口缝微下弧。长耳,双耳耳垂穿孔。颈部下端破损。
金面具辫发青铜人头像商代晚期(公元前13世纪—前1046年)头部:纵径13.8厘米 横径12.0厘米1986年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二号祭祀坑出土四川广汉三星堆博物收藏
这件金面铜人头像,头型特征为平顶。金面罩上沿至眉梢,右侧破损。金面罩原当为一完好形制,其破损状况或许是人像在入坑前的祭祀进程中所形成,因为其质地极薄,也或许是投进埋藏于坑内时发生磨损或天然掉落导致破损。人像前额较高,发后梳并垂辫于脑后,形象威严庄严而赋有奥秘感。
夔龙冠纵目青铜面具商代晚期(公元前13世纪—前1046年)1986年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二号祭祀坑出土四川广汉三星堆博物收藏
面具双眼眼球呈柱状外凸,向前伸出约10.0厘米,双耳向两边充沛打开,额铸高约70厘米的夔龙形额饰。面具横断面呈“U”字形,眼、耳选用嵌铸法铸造。额间夔龙形额饰系补铸,这种铸造办法是先将器身铸好,再补铸附件。
该面具出土时,尚见眼、眉描黛色,口唇涂朱砂。其全体造型意象奥秘诡谲,风格雄奇华美,在三星堆各类人物形象中颇显特别。一般以为,面具的眼睛大致契合史书中有关蜀人鼻祖蚕丛“纵目”的记载。亦有以为“纵目”应是“竖眼”之意,即如我国古代神话人物二郎神额中的眼睛,其形象或许是先人神造像。或联络夔龙形额饰的造型,以为它与神话中“人首龙(蛇)身”“直目正乘”的天神烛龙有关。
青铜鸡商代晚期(公元前13世纪—前1046年)1986年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二号祭祀坑出土四川广汉三星堆博物收藏
三星堆出土的很多神像都极具奥秘诡谲之颜色,其造型方法也多用夸大、超现实的体现方式,而唯有这件青铜鸡能够称为写实风格的创作。
铜鸡系用范铸法铸造,尾羽饱满,引颈仰首,精神抖擞,精神焕发。其冠、眼、喙、爪、茸毛等描写工巧不苟,神形兼备。全体造像谨慎而不失灵动,体现出雄奇洒脱的气格,可谓极可贵的艺术神品。
此铜鸡自非一般的家禽,而有更深入的标志含义,或许它代表的是古代神话传说中的“天鸡”“神鸡”,正所谓“雄鸡一唱天下白”,这件雄鸡的造型意蕴引吭高歌、呼喊日出,带给人世无限光亮。
青铜猪鼻龙商代晚期(公元前13世纪—前1046年)2021年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八号祭祀坑出土四川省文物考古研讨院藏
全体呈圆柱形。吻部前端较扁平,向前杰出,横截面呈圆角长方形,周围饰一圈带孔牙璋图画及阴刻弦纹。吻部上端有三个圆形穿孔(一在牙璋图画处,两处坐落阴刻弦纹之间,其间左边穿孔可见钻孔痕迹),下端两穿孔均坐落牙璋图画处。头部遍饰鳞纹,脑门正中生一角,角扁平,前端残断。“臣”字形目,眼球外凸,颌下正中饰神树图画,两边饰网格状纹饰(疑似牙齿)。耳部呈镰刀状向前曲折,左耳从根部残断,可见内部白色范土。头部与身体距离以环形宽带纹,宽带纹两边各有一圆角三棱形纹饰。身体两边饰以刀形羽纹,腹下饰波涛纹。尾部羽纹略有不同,分出一支呈钩状,还有一圈环形宽带纹。尾部结尾呈波涛状,有三圆形穿孔。
青铜太阳形器商代晚期(公元前13世纪—前1046年)1986年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二号祭祀坑出土四川广汉三星堆博物收藏
三星堆出土的“太阳形器”悉数被砸碎并经火燃烧。从残件中能识别出六个个别,经修正恢复的二件太阳形器的直径均在85.0厘米左右,构型彻底一致。这儿介绍的是其间一件。
器物构型为圆形,正中阳部凸起,其周围五芒的布列方式呈放射状,芒条与外围晕圈相衔接。阳部中心圆孔、晕圈上等距散布的五个圆孔均是作装置固定用的。器物系选用二次铸造法制成。先将晕圈和五道芒条铸成后,再用嵌铸法将太阳嵌铸在芒条上,然后在与晕圈联接处双面钻孔,最后用铆铸法在孔中灌注铜液将芒条铆接结实。
这种形制的器物从未见于以往的出土文物,因其与同坑出土的铜神殿屋盖上的“太阳芒纹”的方式相似,器物正中凸起的阳部又与铜眼形器、铜眼泡构型挨近,全体图画特色也与四川珙县僰人悬棺墓壁画及我国南边区域出土铜鼓上的太阳符号较为相像,因之开掘者将其定名为“太阳形器”。但也有研讨者以为此器的方式构成并不是太阳的标志,而是车轮:中心部分是轮毂,放射形条状物是轮辐,外圈是轮圈。还有观念以为既非太阳,亦非车轮,而是用于军事作战的盾牌上的盾饰。大都定见以为,这种形制的器物应就是“太阳形器”。它是常设在古蜀国神庙中的神器,又或用于祭祀典礼,钉挂在某种物体之上,作为太阳之标志承受人们的顶礼膜拜。三星堆祭祀坑出土的许多重器如青铜大立人、青铜神树及其他一些青铜重器上的很多的各式太阳纹饰标明,“太阳崇拜”在三星堆古蜀国的宗教文明中较为杰出。能够推知,商代的古蜀国已有专门祭日的典礼,并当在古蜀国许多祭仪中具有无足轻重的方位。
作为成都平原古族的信仰风俗,“太阳崇拜”一向延及东周。据《华阳国志》记载,末代蜀王族的号为“开通”,一般以为,“开通”词义与“太阳升起”密切相关,如《楚辞·天问》所谓“何阖而晦?何开而明?角宿未旦,耀灵安藏”就是旁证。而金沙遗址出土的金四鸟绕日饰、铜立人像等,则是商末至西周前期之间古蜀太阳(太阳神)崇拜的什物例子。作为宗教观念的物化方式,它们与三星堆同类器物前后联接,为进一步研讨古蜀宗教文明供给了很重要的根据。
青铜爬龙权杖商代晚期(公元前13世纪—前1046年)1986年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一号祭祀坑出土四川广汉三星堆博物收藏
柱断面呈椭圆形,柱顶斜平,下端四面有半圆形缺口,缺口相对的上方各有一圆形穿孔。柱顶有一龙,龙头上有镰形大耳一对,耳内侧有犄角一对。龙口大张,呲牙咧嘴,两前爪趴于柱顶上,身尾下垂贴于柱侧,后爪紧紧抓柱两边,尾巴上卷。在和龙相对应的柱壁另一侧,有一简化的头向下的夔形饰。此器或许是某种器物上的附件。
从这条龙的头部看,很像山羊,还有长长的胡须,故有的人觉得应该定名为神羊。它细长的身体很像蜥蜴。
竖披发青铜人像商代晚期(公元前13世纪—前1046年)2021年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八号祭祀坑出土四川省文物考古研讨院藏
竖披发,分为三股,一部分在头顶上卷,另一部分向后尾端上翘。还有两边竖发直接上翘至脑后,尾端向上勾卷。脑后有五组竖发,尾端向后凸出。浓眉大眼,鼻梁高挺,鼻孔呈“M”形,嘴角向下,大耳,左右皆有圆孔,脖子细长。左臂握拳上举,手握飘带,大拇指上翘,小拇指向外呈兰花指状,平举至腰部,右臂从肘部破损。穿无袖及膝长裙,右衽,腰部束带。臀部后翘,膝盖曲折,呈半蹲状。赤足立于方座之上。方座可分为两部分,上部四个旁边面呈长方形,上下面呈近方形,下部较上部变窄,四个旁边面长方形,上下横断面近方形,前后双面中部靠下处有一方孔。立人膝盖衔接裙摆处有桃形装修,两小腿外侧饰眼形装修。方座上部饰云纹,正面两组云纹对称,左右两组云纹平行,各有一条范线。下部素面。
兽首冠青铜人像商代晚期(公元前13世纪—前1046年)1986年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二号祭祀坑出土四川广汉三星堆博物收藏
人像仅存上半身,估量是在入坑前举办某种宗教典礼时被有意火燎及砸损所造成的。人像身形正经,神态冷峻庄严,两臂呈环抱状构势于胸前,双手皆作执握中空的手型。其所穿对襟衣纹饰精丽,且腰间系带插觹,整个构型和服饰符号元素的运用均力求体现人像的威武气质和着装的奥秘富丽。估测这尊人像体现的应是某种祭仪掌管者的形象,其所穿之衣应是法衣。全体看来,人像造型及手势与大立人像相类,其手势的纤细改变在于其右手大拇指并未与其他四指扣拢,且小拇指作略向外微翘状,其方式意味与后来道教神通的“捻诀”较为相似。从手形来看,好像原握有形制为外方内圆的“琮”这种礼器。
造像最为引人注意的就是其独特的兽首冠。兽首冠作高昂取势,兽口宽扁,口部两边各饰一太阳纹。冠两边为兽眼,冠顶中部铸一劲拔的兽鼻,冠顶后部两边铸呈外打倒闭之势的兽耳。兽首奇怪莫名,显然是归纳多种动物部分特征的复合型神兽形象。从兽鼻和兽耳的造型特征看,当是以意象方法仿拟大象的鼻与耳。三星堆祭祀坑出土很多用以祭祀的象牙,二号坑出土的一件玉璋上也刻有以象牙为献祭品的图画,均旁边面反映出古蜀人对大象的信奉。由此看来,提取象的描摹特征以作为兽首头冠的首要方式构成元素,彻底在情理之中。
古人重冠,冠具有身份方位的标识含义。兽首冠人像与大立人像头冠、体量等的不同,也反映出二者职司规模与权利巨细的差异。
镶嵌绿松石兽面纹青铜牌饰夏代晚期(公元前18世纪—前16世纪)1987年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仓包包祭祀坑出土四川广汉三星堆博物收藏
平面似长方形,体薄,微拱如瓦状。上边直,下边微弧,器表平刻有变形缠枝浮雕图画。骨干盘绕于器表四周,与中心的枝干相互衔接,居中的枝干两旁有三层果枝对称向外斜出,与周边枝干相连,枝干侧有十二个叶芽和四个圆形似果子的饰物相间其间,空地中均镶嵌有绿松石碎片。铜牌两边边际上下各有半圆形穿钮,便于固定。反面铜锈上有竹编印纹痕迹。
青铜大面具商代晚期(公元前13世纪—前1046年)2021年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三号祭祀坑出土四川省文物考古研讨院藏
保存较为完好。其脸庞夸大,棱角清楚,线条流通。宽颐,广额,粗横眉作扬起状,蒜头鼻,阔口,长耳,耳廓较宽,耳垂有一圆孔。面具的两边上下及额部中心有方形穿孔,或许是用于固定用处。
有领玉璧商代晚期—西周前期(公元前13世纪—前10世纪)2001年四川成都金沙遗址祭祀区出土成都金沙遗址博物收藏
有领玉璧商代晚期—西周前期(公元前13世纪—前10世纪)2001年四川成都金沙遗址祭祀区出土成都金沙遗址博物收藏
该器体型巨大,制造规整。因为光的效果与土壤的影响,出土时器表双面呈现出不同的色泽,其间阳面呈紫蓝色,阴面呈浅白色。这种现象体现出玉器因本身矿物质成分散布不均匀,受埋藏环境影响而发生的奇特改变。
十节玉琮良渚文明(公元前3300年—前2300年)2001年四川成都金沙遗址祭祀区出土成都金沙遗址博物收藏
该器呈长方柱体,外方内圆,上大下小,中心贯穿一孔,上下均出射。全器共分十节,每节雕琢有简化人面纹,由阴刻细密平行线纹的长方形横棱表明羽冠,用管钻琢出一大一小的两个圆圈,别离表明眼睛和眼球。长方形的短横档上有形似卷云纹的几许形图画,表明鼻子。在其上射部阴刻一人形符号,人形头戴长冠饰,双手平举,长袖潇洒,袖上还有茸毛形装修,双脚叉开,似乎正在舞蹈。孔内壁两头大中心小,为双面钻孔而成。器表里打磨抛光,玉质滑润光润,制造非常规整。此器在料、工、形、纹各方面均与金沙遗址出土的其他玉琮彻底不同,却与浙江良渚文明晚期玉琮相似,阐明两地在较早时期或许就有了沟通与来往。
玉牙璋商代晚期(公元前13世纪—前1046年)1986年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二号祭祀坑出土四川广汉三星堆博物收藏
蚀变白云岩,黑色。部分被火烧后泛白,残断,经拼接恢复。器形窄长,略厚,射较长,邸较短,双面较平,两边较直。射前部两边略宽出,前端成叉形刃,叉口较深,刃尖利。射本部两边上、下均宽出向内勾卷的云雷纹齿饰,中心有五齿。射与邸之间有一向径0.7厘米的圆穿,管钻。邸两边直,结尾略宽,后缘斜抹。
高冠立发青铜人像商代晚期(公元前13世纪—前1046年)2021年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三号祭祀坑出土四川省文物考古研讨院藏
仅存头部,全体器形不明。国字脸,粗眉,三角斜眼,高鼻,大口,方颌,长方耳,耳垂处有小圆孔,头后有“U”形概括,故其发式为“立发”。头戴高冠,冠梁较宽,绕头一圈,前额两边向外伸出,呈“几”字形,冠身较高且向后下方弯折,外表有多道沟垄,与后世的“纶巾”较相似。颌下接一长柱,似体现人头像的颈部,结尾呈尖锥状,原应套接其他器物,头后往下斜伸出一圆柱与头像相连。
青铜长发跪坐人像商代晚期(公元前13世纪—前1046年)2021 年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四号祭祀坑出土四川省文物考古研讨院藏
人像全体呈跪姿,身体略向左前方歪斜,头部微颔并扭向身体右侧,表明两股头发的铜条大致平行,呈相对的凹槽状,中有缝隙。双手呈半合十对掌状,平举于身体左前方,没有彻底合拢,中有缝隙。两手缝隙及隔片、头发缝隙及削平的左肩,一起构成一个卡槽。两膝贴地,双脚前脚掌着地,后脚掌抬起。身体重心在左肩与双手手掌之间卡槽的方位,体现出激烈的负重感。两小腿外侧各饰一组四个歧羽纹,两小腿肚各饰一羽冠纹。该器物从造型、纹饰等方面来说都是三星堆考古全新的发现,对研讨三星堆的青铜铸造技能及艺术、宗教信仰与社会系统、与周边区域的文明沟通供给了资料。
尖帽青铜人像商代晚期(公元前13世纪—前1046年)2021年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八号祭祀坑出土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讨院藏
保存完好,全体形状安稳,各部位份额大致和谐,唯头部与四肢偏大。粗眉,三角斜眼,高鼻,大口,口部以两道窄凹槽体现。长方耳,双耳各有三个小圆孔,中心小孔未透。头戴尖脊帽,弧形尖脊前端与脑门平齐,中部两边各有一孔,原或插笄。粗颈,窄肩,双臂呈作揖状,双手对握,右手在外,左手在内,中有圆孔,原似应持物。躯干耸立,双脚稍微分隔直立,跣足,可见脚趾。足底有孔,与脚踝内侧孔对穿,似为固定之用。上身着长素衣,似左衽,腰间系带,于身前腹部打节。下身穿短裙,裙摆盖膝。上衣背部和短裙均有多道纵向折痕,似百褶裙。
青铜虎头龙身像商代晚期(公元前13世纪—前1046年)2021年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八号祭祀坑出土四川省文物考古研讨院藏
头上有两犄角,先直立向上,后曲折外敞向上,角全体呈柱状,角尖呈锥状。圆眼外鼓,眼球墨绘,坐落角跟两边。兽鼻向上微鼓,鼻孔清晰可见。脑后两边有圆尖耳。阔口微张露齿,上下各有两颗獠牙、四颗门齿,下獠牙较大,门齿呈方形,獠牙后两边为尖齿,上侧各有四颗,早年向后巨细递减,下侧各有两颗,前大后小。口中衔一铜质条状飘带,飘带向后曲折,两头呈尖状,近端处有两道凹弦纹。长颈,前肢撑于器座之上,前爪有五趾,前四后一。胸部以下翻折向上,后肢腾空,双爪兼并,后爪有五趾,前四后一。膝关节有标志关节的尖棱,腹部下侧用铜丝穿插环绕绑缚加固。器座呈三叉形,中心高拢呈山形。三个角各有一鸟,鸟头顶有冠,圆眼,宽扁嘴,长颈,体型肥硕,胸部中空,呈倒竖桃形,翅膀收翅向后,尾羽与底座拱起处相接,双爪站立于座上,爪似呈蹼状,或许为某种水禽,脑袋至后背呈鳞状羽,翅膀及尾羽有凹弦纹装修,内填红彩,大都掉落。前面鸟保存较好,左右两边已开裂脱离,右侧鸟尾残断。底座分为两层,部分可见裂缝,可见墨绘痕迹。器座上附着象牙残渣和象牙珠。
青铜神兽商代晚期(公元前13世纪—前1046年)2021年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三号祭祀坑出土四川省文物考古研讨院藏
铜神兽大头,吻部扁宽中空,微喇叭状。立耳,右耳不存,左耳残断。头上正中心有独角,较高且结尾向前内卷,形状相似象鼻。眼大,两眼角均向下勾,口露方齿,下颌角向上勾卷。有四蹄从身体向左右伸出,两后蹄自中段以下残,前蹄相对完好,左蹄有所破损。四肢肘部向后杰出,身体较细,尾巴向上成长后又向下垂落,在中段残断。吻部一周有圆形纹饰带,角、耳、胸脯、四肢、尾巴上纹饰均以云雷纹填充,下巴和身体有近似三角形纹饰,四肢肘部以下有“f”形纹饰。神兽身体内部中空,可见范土。四肢、角、耳与身体估测为分铸。
青铜蛇商代晚期(公元前13 世纪—前1046 年)1986年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二号祭祀坑出土四川广汉三星堆博物收藏
全器残为三段,头、身、尾各一段。身躯呈“S”状,头广大,微上昂,头上有耳,长眼,眼球呈圆形凸起,颈下有二环钮。身上饰菱形云纹,两边腹部各有一排鳞甲。头顶及背脊上的镂空刀形羽翅和右侧颈下环钮掉落。
石虎商代晚期—西周前期(公元前13 世纪—前10 世纪)2001 年四川成都金沙遗址祭祀区出土成都金沙遗址博物收藏
虎呈卧姿,直颈俯首。大嘴打开呈等腰三角形,四角各有一颗犬牙,四周有两道阴刻线纹构成嘴框。弧边菱形立眼。直鼻,鼻翼两边别离有五道阴刻线纹作胡须。金沙遗址的祭祀区中呈现很多立体圆雕的虎的造型,充沛显示出古蜀人也是崇虎的部族之一。